烏桕[植物]

烏桕[植物]
烏桕[植物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烏桕原產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。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,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。烏桕屬於落葉喬木,高達15米,種子黑色,圓球形,外被白色蠟質假種皮。種子含油,制油漆,假種皮為制蠟燭和肥皂的原料,經濟價值極高。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,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,不下丹楓。故陸放翁詩中有“烏桕赤于楓”之句。

基本信息

烏桕簡介

烏桕
烏桕
烏桕原產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。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,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。烏桕屬於落葉喬木,高達15米,種子黑色,圓球形,外被白色蠟質假種皮。種子含油,制油漆,假種皮為制蠟燭和肥皂的原料,經濟價值極高。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,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,不下丹楓。故陸放翁詩中有“烏桕赤于楓”之句。我國七大秋季觀賞紅葉景區中,多數是由烏桕樹種組成的林相,所謂“廬山秋色紅葉,烏桕幾占多數”;《長物志》:“秋晚葉紅可愛,較楓樹耐久,茂林中有一株兩株,不減石徑寒山也”。葉落後,滿樹白色種子覆蓋樹冠,宛如積雪,亦可觀賞。

概述

烏-桕-安徽華美苗木提供烏-桕-安徽華美苗木提供

名 稱: 烏(wū)桕(jiù)
學 名: Sapium sebiferum(Linn.)Roxb.
別名:桊子樹、桕樹、木蠟樹木油樹、木梓樹、虹樹蠟燭樹
科 屬: 大戟科烏桕屬
類 別: 落葉喬木

形態特徵

烏桕烏桕
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,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。落葉喬木,高達15米,樹冠圓球形。體內含乳汁。樹皮暗灰色,縱裂淺。小枝纖細。單葉互生,紙質,菱狀廣卵形,先端尾狀,基部廣楔形,全緣,兩面光滑均無毛,葉柄細長,頂端有2個腺點。6~7月開花,穗狀花序頂生,花小,黃綠色。蒴果三棱狀球形,10~11月成熟,熟時黑色,三裂,種皮脫落。種子黑色,外被白蠟,固定於中軸上,經冬不落。

喬木,高可達15米許,各部均無毛而具乳狀汁液;樹皮暗灰色,有縱裂紋;枝廣展,具皮孔。葉互生,紙質,葉片菱形、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,長3-8厘米,寬3-9厘米,頂端驟然緊縮具長短不等的尖頭,基部闊楔形或鈍,全緣;中脈兩面微凸起,側脈6-10對,纖細,斜上升,離緣2-5毫米彎拱網結,網狀脈明顯;葉柄纖細,長2.5-6厘米,頂端具2腺體;托葉頂端鈍,長約1毫米。花單性,雌雄同株,聚集成頂生、長6-12厘米的總狀花序,雌花通常生於花序軸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雄花著生,雄花生於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。雄花:花梗纖細,長1-3毫米,向上漸粗;苞片闊卵形,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,頂端略尖,基部兩側各具一近腎形的腺體,每一苞片內具10-15朵花;小苞片3,不等大,邊緣撕裂狀;花萼杯狀,3淺裂,裂片鈍,具不規
則的細齒;雄蕊2枚,罕有3枚,伸出於花萼之外,花絲分離,與球狀花葯近等長。雌花;花梗粗壯,長3-3.5毫米;苞片深3裂,裂片漸尖,基部兩側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,每一苞片內僅1朵雌花,間有1雌花和數雄花同聚生於苞腋內;花萼3深裂,裂片卵形至卵頭披針形,頂端短尖至漸尖;子房卵球形,平滑,3室,花柱3,基部合生,柱頭外卷。蒴果梨狀球形,成熟時黑色,直徑1-1.5厘米。具3種子,分果爿脫落後而中軸宿存;種子扁球形,黑色,長約8毫米,寬6-7毫米,外被白色、蠟質的假種皮。花期4-8月。

植物形態

植物形態

地理分布

烏桕在四川自然分布,北止於龍門山南坡,西北止於邛崍山東南段,西南止於錦屏山、白靈山東坡。 地理位置為北緯32o30′ 以南,東經101°40′以東,為全國烏桕分布的西北沿。

垂直分布範圍,在東部盆地為海拔80-900m,在川西南山地為海拔1000-1800m。

四川的集中分布區是在長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,其中以長江河谷巫山-萬縣段,烏江流域涪陵-酉陽段,金沙江河谷宜賓-雷波段,岷江流域的宜賓-仁壽段最為集中。這些地段中的巫山、酉陽、彭水、江、屏山、犍為、古藺、榮縣、仁壽、井研等10縣,桕籽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57.2%,是全省烏桕的主要栽培地區。 ,烏江流域涪陵-酉陽段,金沙江河谷宜賓-雷波段,岷江流域的宜賓-仁壽段最為集中。烏桕的樹幹和紅葉[1]這些地段中的巫山、酉陽、彭水、黔江、屏山、犍為、古藺、榮縣、仁壽、井研等10縣,桕籽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57.2%,是全省烏桕的主要栽培地區。主要分布於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,北達陝西、甘肅。日本、越南、印度也有;此外,歐洲、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。其中以中國浙江為最多。

生長習性

烏桕烏桕
喜光,不耐陰。喜溫暖環境,不甚耐寒。適生於深厚肥沃、含水豐富的土壤,對酸性、鈣質土、鹽鹼土均能烏桕的葉和花序[1]適應。主根發達,抗風力強,耐水濕。壽命較長。年平均溫度15℃以上,年降雨量750mm以上地區都可生長。對土壤適應性較強,沿河兩岸沖積土、平原水稻土,低山丘陵粘質紅壤、山地紅黃壤都能生長。以深厚濕潤肥沃的沖積土生長最好。土壤水分條件好生長旺盛。能耐短期積水,亦耐旱,含鹽量在0.3%以正氣。

果實採收

烏桕的果實大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成熟。成熟的特徵:果殼脫落,露出潔白的種子。果殼脫落即為採收期。採收時應將果穗連同結果枝上部一起剪下,僅留果枝基部一段作為明年的結果母枝,既可保證每個結果母枝來年能發出一定數量的結果枝,又不會使結果枝生長過旺或過弱,使每個結果枝都能正常結果。烏桕結果枝以中庸、組織充實的結果最好;生長太旺易生“夏枝”,結果不多且發育不良,而生長太弱則結果少,且易落果。採收時截枝強度應根據樹齡、樹勢、 樹冠部位及結果枝不同粗度,掌握弱枝強剪、幼壯樹弱剪、老樹強剪、樹冠外圍強剪、下部及內部強剪的原則進行。 如是不結果的成年樹,對其枝條也應適當修剪,以促進結果。

歷史文化

烏桕烏桕
烏桕,以烏喜食而得名。宋代林和清詩:“巾子峰頭烏桕樹,微霜未落已先紅。”俗名木梓樹,五月開細黃白花。深秋,葉子由綠變紫、變紅。葉落籽出,露出串串“珍珠”,這就是木籽。籽實初青,成熟時變黑,外殼自行炸裂剝落,露出葡萄大、白色籽實、羅田、英山的品種主要有“大銅錘”、“葡萄桕”和“鷹爪桕”三類。大銅錘和葡萄桕穗聚、子大,外表蠟質層厚,為嫁接良種。鷹爪桕穗散而殼層薄。羅田天堂、聖人堂的烏桕標木曾運往法國巴黎展覽。

園林用途

烏桕樹冠整齊,葉形秀麗,秋葉經霜時如火如荼,十分美觀,有“烏桕赤于楓,園林二月中”之贊名。若與亭廊、花牆、山石等相配,也甚協調。冬日白色地烏桕子掛滿枝頭,經久不凋,也頗美觀。可孤植、叢植於草坪和湖畔、池邊,是主要的秋景樹種。宜庭園、公園、綠地孤植、叢植或群植,亦於池畔、溪流旁、建築周圍作庭蔭樹。在園林綠化中可栽作護堤樹、庭蔭樹及行道樹。與各種常綠或秋景樹種混植風景林點綴秋景,列植。冬日白色的烏桕籽掛滿枝頭,經久不凋,也頗美觀,古人就有“偶看桕樹梢頭白,疑是江梅小著花”的詩句。

藥品來源

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烏桕屬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 (L.) Roxb.,以根皮、樹皮、葉入藥。根皮及樹皮四季可采,切片曬乾;葉多鮮用。

性味歸經

苦,微溫。入肺、脾、腎、大腸經。有小毒。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,其毒性為木材、乳汁、葉及果實均有毒。中毒報導較多,食人中毒,出現腹痛、腹瀉、腹鳴、頭昏、四肢及口唇麻木、耳鳴、心慌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等症狀。接觸乳汁可引起刺激、糜爛。葉可作農藥及殺蟲用。

功能主治

烏桕烏桕
殺蟲,解毒,利尿,通便。用於血吸蟲病,肝硬化腹水,大小便不利,毒蛇咬傷;外用治疔瘡,雞眼乳腺炎,跌打損傷,濕疹,皮炎。根皮1~3錢;葉3~5錢;外用適量,鮮葉搗爛敷患處,或煎水洗。 副作用為嘔吐較劇,潰瘍病患者忌服。

摘錄

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

特徵及用途

烏桕烏桕
落葉喬木,高可達7~8米,具乳液。7~8月開花,10~11月果熟。生於堤岸、溪邊或山坡上,喜溫暖向陽環境,耐潮濕,分布廣泛。樹皮黑灰色。有縱向裂紋。葉互生,菱形卵形,長寬各相等,背麵粉綠色。葉柄頂端有兩個腺體,花極小,穗狀花序。果卵形,直徑1厘米左右,裂開三瓣,種子黑色,外有蠟質。烏桕果、葉具有撥毒消腫、殺菌能力。

使用方法

將1公斤烏桕葉乾粉(或鮮葉4公斤)用20公斤2%生石灰水浸泡,並煮沸10分鐘,pH應在12以上,全池遍灑,使池水成6.25ppm濃度(烏桕葉的量),可防治爛鰓病、白頭白嘴病。每50公斤或1萬尾魚種,用烏桕葉乾粉半斤,混合在餌料中或製成藥餌投喂,連餵 3~6天,防治爛鰓病。

栽培歷史

中國有關烏桕栽培利用的記載,最早見於1400多年前賈思勰著的《齊民要術》。四川種主產地縣誌,在18世紀末始有敘述。19世紀中頁,省內栽培已較普遍。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由渝、萬等地遠銷國外。但因交通閉塞,產品銷售困難,到1949年,全省僅有桕樹2000萬株,年產桕籽約1萬t。1950年後經恢復和發展,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產桕籽2.2萬t,創歷史最高水平。此後產量有所下降,80年代又恢復到年產2.1萬t水平。

採種

母樹選擇:為確保所採種子的質量,應選擇樹齡在20年以上,所在立地條件良好、生長旺盛、樹幹通直、無病蟲害、結實量大、採光較好的優良母株作為採種母樹。
採種時間:採種時間通常在11月中旬,當70~80%果實完全裂開,露出種子時為最佳採種期。過早採收,果實未裂,
種子發育尚未完全成熟;過遲採收,會因鳥類食用而采不到種子,所以時機一旦成熟,選擇晴天立即採種。
採種方法:一是種子自然脫落,組織人員地面拾;二是待充分成熟後用雨布等材料鋪在樹冠下的地面上,用高枝剪採摘或用竹竿人為敲打樹枝,種子落地後集中收取。
種子處理與儲藏:種子採收後,進行篩選,去除雜質及劣質種子,將好種子攤於乾燥的室內陰乾。

播種

紅葉似火的烏桕[1]一般用播種法,優良品種用嫁接法。也可用埋根法繁殖。烏桕移栽宜在萌芽前春暖時進行,如果苗木較大,最好帶土球移栽。栽後2、3年內要注意撫育管理工作。蟲害主要有樗蠶、刺蛾、大蓑蛾等幼蟲吃樹葉和嫩枝,要注意及時防治。培育一棵優秀的烏桕樹,需要6~10年的時間,越是精品的苗木,越需要長期的培育,而精品也會有很高的回報。
烏桕樹苗在苗圃培育3至4年,一米高處直徑達6厘米左右可出圃用於園林綠化,規格不可太小,否則難以產生較好的景觀效果。烏桕的移栽宜在春季(4至5月)進行,萌芽前和萌芽後都可栽植,但在實踐中萌芽時移栽的成活率相對於萌芽前、後移栽要低。移栽時須帶土球,土球直徑35至50厘米。因城市中土壤條件較差,栽植時要堅持大塘淺栽,挖1米×1米×1米的大塘,清除塘內建築碴土等雜物,在塘底部施入腐熟的有機肥,回填入好土,再放入苗木,栽植深度掌握在表層覆土距苗木根際處5至10厘米。栽後上好支撐架,再澆一次透水,三天后再澆一次水,以後視天氣情況和土壤墒情確定澆水次數一般10天左右澆一次水。烏桕喜水喜肥,生長期如遇乾旱,就要及時澆水,否則生長不良。

管理

烏桕樹形優美,葉色鮮艷[1]間苗:待苗高達5~8cm時,開始第一次間苗,按10~15cm間距留苗,去劣留優。當苗高達20cm左右時,結合除草進行第二次間苗,使苗的株行距約為20cmx30cm,每畝保留大苗壯苗7000株。適度密植有利於乾形培養和高生長。追肥及鋤草:第二次間苗結束後,即可對苗木追肥,4~7月間利用雨前或雨中追施4次尿素,分別為5kg/667平方米、7.5kg/667平方米、10kg/667平方米、15kg/667平方米。適時鋤草,本著除草要“除小、除了”的原則,保持苗床無草、土疏鬆、溝瀝水。
修剪及病蟲害防治:修剪主要是抹芽和摘除新梢。自主幹開始出現分枝時起,就採取抹去開始抽梢的腋芽或摘除已抽出的側枝新梢,一個生長周期需修剪2~3次,目的是抑制側枝產生和生長,促進主幹新梢的頂端生長優勢,促進高生長。烏桕是鄉土樹種,病蟲害較少,主要是早期的地老虎和後期的刺蛾類會造成一定危害,採用清早人工捕捉消滅地老虎;發生刺蛾類為害時,可用800倍40%的樂果乳劑或800倍80%敵敵畏乳油進行葉面噴灑,效果顯著。

蟲害防治

烏桕的花[1]危害烏桕的蟲害有樗蠶、刺蛾、柳蘭葉甲、大蓑蛾等。如有發生,可用20%除蟲脲8000倍液、0.5%蔬果淨(楝素)乳油600倍液、Bt乳劑50倍液或滅幼脲3號懸浮劑2000至2500倍液噴灑防治。發生大蓑蛾,可用人工摘除結合剪枝的方法防治。

主要價值

藥用

藥用來源:烏桕根皮、樹皮、葉入藥。根皮及樹皮四季可采,切片曬乾;葉多鮮用。
功能主治:殺蟲,解毒,利尿,通便。用於血吸蟲病,肝硬化腹水,大小便不利,毒蛇咬傷;外用治疔瘡,雞眼,乳腺炎,跌打損傷,濕疹,皮炎。
性味歸經:苦,微溫。入肺、脾、腎、大腸經。
注意事項:有小毒。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,其毒性為木材、乳汁、葉及果實均有毒。中毒報導較多,食人中毒,出現腹痛、腹瀉、腹鳴、頭昏、四肢及口唇麻木、耳鳴、心慌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等症狀。接觸乳汁可引起刺激、糜爛。葉可作農藥及殺蟲用。
烏桕副作用為嘔吐較劇,潰瘍病患者忌服烏桕。
用法用量:根皮1~3錢;葉3~5錢;外用適量,鮮葉搗爛敷患處,或煎水洗。
漁業
將1公斤烏桕葉乾粉(或鮮葉4公斤)用20公斤2%生石灰水浸泡,並煮沸10分鐘,pH應在12以上,全池遍灑,使池水成6.25ppm濃度(烏桕葉的量),可防治爛鰓病、白頭白嘴病。
每50公斤或1萬尾魚種,用烏桕葉乾粉半斤,混合在餌料中或製成藥餌投喂,連餵3~6天,防治爛鰓病

工業

桕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工業油料樹種。種子外被之蠟質稱為“桕蠟”,可提制“皮油”,供制高級香皂、蠟紙、蠟燭等;種仁榨取的油稱“桕油”或“青油”,供油漆、油墨等用。此外木材白色,堅硬,不翹不裂,紋理細緻,可作車輛、家具和雕刻等用材。葉為黑色染料,可染衣物。根皮治毒蛇咬傷。白色之蠟質層(假種皮)
溶解後可制肥皂、蠟燭;種子油適於塗料,可塗油紙、油傘等。皮油:用途很廣,是製造高級香皂、雪花膏、蠟紙、蠟燭、甘油、潤滑油和棕櫚酸的重要工業原料,又可以提取硬脂酸。
梓油:用途也很廣,適用於調製油漆塗料,塗飾機器,製造油墨,中醫熬制膏藥,作生髮油、擦亮金屬、作機輪防鏽劑。
桕仁餅:可做肥料,也可用來做洗衣服用的土鹼。但是,桕籽餅不能做肥料,只能做燃料
烏桕葉子:合有單寧,可以做黑色染料。在晚稻成熟的時候,葉子就變得鮮紅,非常美麗;因此,有的地方就把烏桕當作觀賞樹,栽培在房舍旁、村落邊;有的作為行道樹,栽在公路兩旁或者公園裡。
烏桕樹幹:材質堅韌,不翹不裂,可做車輛家具,或做雕刻原料。烏桕樹根,還可做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藥物原料。
烏桕所產的皮油和梓油,都是工業所需所緊俏物質。而烏桕在全國,只有貴州、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、江西和安徽等省分布較多。貴州又以銅仁地區屬第二,僅次於遵義地區。銅仁地區歷年的平均產量:五十年代均一千零五十一萬斤,六十年代均七百二十萬斤,七十年代均五百一十七萬斤;l981年到1985年的四年中,年均產量六百零二萬斤。銅仁地區烏桕籽的產量,占全省總產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。

園林

烏桕樹冠整齊,葉形秀麗,秋葉經霜時如火如荼,十分美觀,有“烏桕赤于楓,園林二月中”之贊名。成熟時的烏桕果[1]若與亭廊、花牆、山石等相配,也甚協調。冬日白色地烏桕子掛滿枝頭,經久不凋,也頗美觀,古人就有“偶看桕樹梢頭白,疑是江海小著花”的詩句。可孤植、叢植於草坪和湖畔、池邊,在園林綠化中可栽作護堤樹、庭蔭樹及行道樹。在城市園林中,烏桕可作行道樹,可栽植於道路景觀帶,也可栽植於廣場、公園、庭院中,或成片栽植於景區、
森林公園中,能產生良好的造景效果。烏桕宜丘陵山區發展,並且可以在山地造林,平原和丘陵造林,甚至可以在土地比較乾旱的石山地區種植。如:銅錘桕:主要優點是樹體小,宜適當密植,單株結實性能好,群體產量高。適應性強,較耐旱耐脊,雞爪桕:優點是適應性強樹體較高大,發枝能力強,枝條密度大,幼枝光滑,結果枝比率高。
烏桕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,在紅壤、黃壤、黃褐色土、紫色土、棕壤等土類,從沙到粘不同質地的土壤,以及酸性、中性或微鹼性的土壤,均能生長,是抗鹽性強的喬木樹種之一。鳥桕要求有較高的土壤濕度,且能耐短期積水。同時有一定的抗風性和褶燕地較耐乾早瘠薄。此外,烏桕對有毒氟化氫氣體有較強的抗性。

植物文化

烏桕,以烏喜食而得名。宋代林和清詩:“巾子峰頭烏桕樹,微霜未落已先紅。”俗名木梓樹,五月開細黃白花。深秋,葉子由綠變紫、變紅。葉落籽出,露出串串“珍珠”,這就是木籽。籽實初青,成熟時變黑,外殼自行炸裂剝落,露出葡萄大、白色籽實、羅田、英山的品種主要有“大銅錘”、“葡萄桕”和“鷹爪桕”三類。大銅錘和葡萄桕穗聚、子大,外表蠟質層厚,為嫁接良種。鷹爪桕穗散而殼層薄。羅田天堂、聖人堂的烏桕標木曾運往法國巴黎展覽。
湖北省大悟縣烏桕種植歷史悠久,烏桕已成為大悟的鄉土樹種。全縣有300多萬株,(折合面積7.5萬畝),其中受益180萬株,正常年景產量5000噸左右,居全國之首。田埂、地邊、渠旁路旁,山山崗崗到處可見,遍布全縣。主要分布在該縣悟宣線(高店鄉、豐店鎮、宣化鎮)、芳新線(芳畈鎮、新城鎮)、呂喬線(新城鎮、彭店鄉、呂王鎮)。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八日,縣人大常委會作出《關於命名烏桕樹為大悟縣縣樹》的決定,號召全縣人民廣種縣樹,愛護縣樹。烏桕樹已成為該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樹種之一。

生長結實

烏桕為速生經濟林木,幼期年平均高、徑生長可達0.8cm和1cm以上,30年左右高、徑生長漸趨緩慢而冠輻迅速增大。實生苗7-8年、嫁接苗3-5年開始結實,20-50年為盛果期,壽命可長達100年以上。巫山縣官渡鄉有一株100餘年生的銅錘桕,樹高18m,胸徑70cm,冠幅12-12.5m,1979-1981年,年年產籽都在50-65kg左右。

烏桕由頭一年春梢上抽生的當年生春梢分化花芽並開花結實。春梢既是當年的結果枝又是來年的結果母枝,其質量和數量與產量的關係極為密切。如採收時留梢過長,則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纖細;反之如留梢過短,則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發夏梢;兩者話題都不高。一般以在採收短摘結果母枝,控制留芽量在5-7個為宜。剔枝採收造成歇年,捋籽採收會形成明顯的大小處,都於增產不利。

烏桕有雞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種群,在四川半自然實生桕林中,兩者混生,以雞爪桕為主,約占總株數的64-96%。這2個品種群,者為雌雄同株異熟、雌先熟型,單一品種的純林,授粉不良,產量極低,但兩者的雌、雄花期卻互動相遇,且授粉畜高。在造林時,特別是在以嫁接苗營造的林分中,尤應注意2品種的適當搭配。

經營特點

烏桕烏桕
四川的烏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-600m的農業耕作區,其經營方式和油桐相同;在集中產區以桕糧混作和間作為主,純林經營極少,也有與油桐一起形成桐、桕、糧混作或間作的。分散產區以“四旁”零星種植為主。據巫山縣調查,全縣有烏桕樹135萬株,其中,種於耕地上實行桕、糧 間作的有104.6萬株,占總株數的77.5%;四旁零星種植的有30.4萬株,占22.5%。

這種桕糧混作和間作的桕林,為具有半自然狀態的人工林,其特點亦與四川的桐林相似:

無固定株行距單位機種上種植數量隨耕地狀況而異。在坡度大,地塊小、石塊多的旱地上,常植烏桕於地坎邊角和石旁隙地,每公頃可達450-800株。間種作物以玉米紅苕豆類為主,一般為一年一熟。

更替頻繁
一般為多世代異齡林

桕、糧分層
分段利用空間,林分生產力較高。

主要類型

梯田地坎稻-桕混作型
本類型主要見於井研、仁壽等縣的丘陵梯田區和巫山、屏山等低山山麓謗田區。烏桕常呈單行種植在梯田地坎上。這類水田,或因採取水旱輪作,或因田坎較高,不會長期集水而影響烏桕生長;同時,烏桕株距較大,由於砍枝采果,樹冠較小,不致影響水稻生長,桕糧間矛盾不突出。

旱耕坡地桕糧間作型
本類型常見於巫山、酉陽、武隆、屏山等主產縣,是四川烏桕林的主要類型。烏桕樹呈“滿天星”狀隨機種植於耕地的邊坎、地角和地中,其種植株數隨耕地的坡度、土層厚度而異。

河谷坡岸堆積隙地烏桕純林
本類型主要見於屏山縣境的金沙江岸。

主要病蟲害

烏桕烏桕
據森林病蟲害普查資料,四川烏桕樹上已發現的病害有輪斑病、褐斑病、卷葉病等;蟲害有烏桕毒蛾、黃刺蛾、綠尾大蠶蛾及有腳金龜甲等。全省桕林總被害面積約53ha。其中以烏桕毒蛾和金龜子危害較為普遍。

評價與建議

四川省的烏桕林,其分布區域、經營方式油桐相似。但較油桐更喜溫暖和光照,忌秋雨,適生與栽培區較窄而集中,以長江、烏江及金沙江河谷地帶為主。在這一主要栽培區內,人煙稠密,墾殖指數較高,採取桕糧間作,糧桕矛盾較油桐少,是自然而合理的經營方式。今後若結合改土,合理調整種植部位,仍將是主要經營方式之一。

紅烏桕

烏桕紅烏桕
概述
學名:Euphorbia cotinifolia
別名: 紫錦木,非洲紅,非洲黑美人,紅葉烏桕
拉丁名: Euphorbia cotinifolia L.
科屬:大戟科大戟屬
產地:原產墨西哥及瓜地馬拉。

形態特徵
半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具乳汁。小枝紅色。葉柄長,葉片薄,寬橢圓形至近圓形,長11厘米,寬約8.5厘米,紅色至紫紅色。頂生圓錐花序鬆散。

生長習性
喜陽光充足、溫暖、濕潤的環境。要求土壤疏鬆、肥沃、排水良好。生長期充分澆水、施肥。適當修剪整形。冬季保持溫暖,適當控制澆水,越冬溫度8℃以上。

栽培管理
盆栽基質可用培養土、泥炭土和粗砂混合配製。生長期澆水不宜過多,避免盆內出現積水的現象。秋冬氣溫降低,應嚴格控制澆水,盆土過濕易引起落葉,甚至導致根莖腐爛。生長季節可每半月施肥一次,並可增施2~3磷鉀肥,保持植株枝繁葉茂,防止枝葉徒長。
生長季節宜陽光充足的環境,但夏季須遮蔭,避免強光直射。栽培過程中,應儘量少搬動,以免折斷枝葉,流出乳汁。生長適溫:4~9月為18~24℃,9月至翌年4月為13~18℃。越冬溫度不宜低於10℃,否則葉片易變色脫落。
俏黃櫨耐修剪,分枝能力強。植株越冬季節葉色易變淡或枯黃脫落,應結合春季換盆進行整形修剪,去除枯枝,壓低株形,促其多分枝。同時,俏黃櫨夏季生長較快,若植株過高,可適當進行摘心,保持植株豐滿、美觀。

繁殖
常用扦插繁殖,也可採用播種繁殖。

用途
葉片終年紅色,非常美麗的盆栽觀葉植物,溫暖地區用於園林布置、環境美化等。四季均呈暗紅色,比黃櫨更為燦爛。在園林中的綠色中配置,以增添色彩景觀。

特別提醒
乳汁有毒,千萬不可誤食。

常見變種
葉俏黃櫨(E. c. cv. Atropurpurea):葉片深銅紫色。

烏桕價格

天天苗木網安徽肥西烏桕價格2012年9月11日
安徽肥西苗木交易價格
產品名稱米徑高度(cm)冠幅(cm)地徑(cm)單位價格更新時間
烏桕25.0---棵2800.002012-09-11
烏桕20.0---棵1300.002012-09-11
烏桕15.0---棵650.002012-09-11
烏桕12.0---棵350.002012-09-11
烏桕10.0---棵180.002012-09-11
烏桕8.0---棵135.002012-09-11
烏桕7.0---棵85.002012-09-11
烏桕6.0---棵45.002012-09-11
烏桕5.0---株32.002012-09-11
烏桕5.0---棵28.002012-09-11
烏桕4.0---棵18.002012-09-11
烏桕3.0---棵10.002012-09-11
烏桕2.0---棵5.502012-09-11
烏桕1.0---棵1.802012-09-11
烏桕-120--棵0.452012-09-11
烏桕-80--棵0.252012-09-11
烏桕---1.0棵1.202012-09-11
烏桕-100--棵0.452012-09-11
烏桕-60--棵0.252012-09-11
以上數據由天天苗木網收集整理,僅供參考,價格隨季節、市場行情變化而浮動。

沭陽烏桕

烏桕樹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,樹形中小,其樹冠碩大豐滿,生長旺盛茂密。基地常年供應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、10公分烏桕樹,價格地,苗木質量好。在城市園林綠化中,它集觀葉,觀型,觀果於一身,具有極高的觀賞性,規範用於街區綠化,行道樹,廣場綠化,小區綠化等等。
烏桕樹高度18米,長勢旺盛,病蟲害少,有很好的抗寒性。以四川為主產區,它不僅是綠化中常用樹種,也是有很高工業價格的樹種。沭陽長美花卉基地常年供應優質烏桕樹,苗木均為二次移栽苗,根系發達,移栽成活率高,來基地購買烏桕價格便宜,貨源充足。基地為江蘇沭陽,是我國最大的花木產區,常年供應烏桕,紅葉李,紫薇等綠化苗木。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